首页» 北医情»

北医为我植入最优秀的DNA
发布日期:2013-01-07 浏览次数: 字号:[ ]

  一杆笔,写出的是他不同的人生。吴历山,香港注册西医,同时也是香港《镜报》月刊董事、策划总监。他用手中的笔,为患者祛病保健康,也为社会查体开处方。回看过往人生,吴历山感叹,在自己最好的年华,是大学母校把最优秀的DNA植入到他的每一个细胞,让他面对今后的种种境遇。

  文/杜燕

  这个母校, 就是创办于1 9 1 2 年的「北医」── 北京医科大学, 今日的北京大学医学部。今年1 0 月2 6 日,「北医」迎来了1 0 0 岁生日, 吴历山作为「优秀校友」,率香港校友会20多名校友自费赴京城, 与海内外校友云集北京为「母亲」庆生。

  再回母校寻旧踪1961年,吴历山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华东师大附中」考入北医──响当当的中国名校。因文化大革命,他直至1968年才毕业。和「在大城市当医生」预想不同的是,毕业后的他,和同学们一起奔赴西北五省,他则在陕西大巴山渔渡地区的卫生所,开始他人生第一份工。再次回到母校,看到熟悉的宿舍、在那里学习过的生化楼、病理楼、解剖楼……吴历山感叹,「没有变,这样子很好,还能寻得到以前的痕」。校园里一个十来平米的小房子是他最难记的。吴历山沿学校操场向东走,至「跃进厅」时,他说,勾起阵阵回忆的就在该厅的西南一隅。

  如今的「跃进厅」已拔地而起。吴历山称,当年这个跃进厅只有地面一层,是学生们站吃饭的地方,也是开大会的礼堂。该厅西南角的那个十来平米的小屋子,「只有我可以出入,成了我的私人空间。」

  他一脸骄傲且陶醉地称,当年学生们没甚么娱乐活动,每周一次的电影放映是大家的最大期待。而当年他是学校电影宣传组组长,负责制作海报,因此,学校专门辟出这么一间小房子供他放置颜料、画笔以及在这里作画。

  虽然小房子如今不见了踪 ,但吴历山很高兴看到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教室以及6号楼宿舍依然保留并使用至今。

  北医恩师终生难忘

  让吴历山难以忘怀的, 还有博学且友善的老师们。中国内地知名的病理学教育家孙绍谦、血液病专家陆道培、国医大师陆广莘、高等数学教授郭蔚航等都曾是他的老师,有的还成为忘年的密友。

  「老师为了让我们记住麻醉的副作用, 带 一只猴子来授课」、「老师编了一些口诀让我们记住一些疾病的特征」……

  他提到, 孙绍谦当年讲课一贯生动、幽默。例如,胆结石多发于4个F , 即f o rt y 、f a t 、f a i r 、f e m a l e(40岁、肥胖、漂亮白皙的女人)让人一辈子不会忘记。

  除了老师们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深深印在他脑子里外, 老师们的「将心比心」的行为更是感动并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

  当年, 班上两位同学谈恋爱,甚至女同学怀孕了。此事,轰动的校园,当时学校是不准谈「恋爱」的,何况怀孕生子?在同学们都以为「他们肯定要被开除」。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当年学校的党委副书记刘波, 也就是《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的夫人,在征询两人「是否真心在一起,并要结婚」,得到肯定回答后,她认为「不能让这两个孩子断送前程」。这样,女学生休学一年在家生产并抚养孩子,男同学继续跟班级完成学业。

  谈至此, 吴历山称, 在那个时代,领导能作出这样的决定,令人钦佩。「将心比心,让我学会在以后的人生中也如此对待接触和遇到的人们」。

  回忆总是美好的, 现实往往充斥苦涩的味道。1961年,粮食稀缺。入校后,吴历山和同学们一个月的伙食费有时仅5元至7元人民币,这对于饿得快、动得多的年轻学生们,尤其男同学来说,太少了。「那个时候,整天吃不饱,我因长期营养不良, 患了『浮肿病』, 脸上、身上、腿上,一按一个坑。」

  对于像吴历山这样浮肿了的「病号学生」, 学校每月发予2 斤「康复粉」, 也就是蛋白粉。直至1964年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注下,大学生的伙食费才提高至15元,大学生才开始叫吃饱了肚子。

  在学校的那段时间, 吴历山还荣膺「虱子王」称号。那是他和同学们前往山东参加「四清」 运动的一段经历。当年,冬季天寒地冻,他看到村子里一位鳏夫晚上没有棉被盖,他就搬上被子与这位贫农同盖一被,前后长达四个多月,因此他衣服上养的虱子,是同学们里最多的。「那个时候, 和虱子和平共处,不觉得痒」。他笑称,「只是脱下外套直见虱子在内衣上打滚」。

  大巴山区苦难经历

  1968年毕业了,和他想象中的留在大城市的大医院不同的是,他和同学们被分配到西北五省县以下的医疗机构。他去的是陕西省大巴山区渔渡地区的卫生所。那里没有电,晚上点煤油灯,更没有自来水。

  卫生所只有五个医护人员。因为没有病房、手术室,也不能为病人做手术。

  一旦有急症病人, 哪怕是半夜三更,哪怕是雨雪纷飞,吴历山都要从被窝里爬起来,翻山越岭,有时要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山路到老乡家里为病人诊疗。「那时候,很苦,但也很充实。在此后的四年里,我和后来的几位医科大学毕业生一起把病房和手术室建了起来」。

  沉浸在回忆里的他, 忽闻有人叫他「吴历山!」吴历山停下脚步,「真的是你!」两位当年的女同学认出了他,高兴地邀他一起到公共教学楼前合影并制作通讯簿。

  同学们忆当年: 同学阎凤英说,有一次吴历山教她游泳时叫她试游一程,幽默地说「你游得很好,原地没动」,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再回母校, 吴历山称, 北医在他人生最好的年华, 把最优秀的DNA植入到他的每一个细胞。以至在1973年到香港后,虽然不能当医生,而要到制衣厂当一名小杂工,也没有让他放弃过对专业的追求,并终于在1979年通过难度极高的考试取得了香港医师执照。

  在母校百年庆典晚会中, 他上台接受中央电视台名主持胡蝶访谈介绍香港校友及校友会的概况,当主持要求他对学弟学妹给予寄语时他表示,「大学时代对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时代,你们不但要接受书本的知识, 也要接受社会的教育和各种磨练,那将会让人受用一辈子。」吴历山此次来京庆贺母校百年华诞,还带来10万元捐献,为母校的发展尽一点儿绵薄之力,「希望母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吴历山在过去的1 0 年担任北京市政协港澳委员10年,10年来他写出了十多个提案,涉及医疗卫生的占到一半以上,诸如建议尽快遏止门诊滥用吊针的医疗歪风、建议提高医护人员待遇、防止医疗集团等,也曾获得「优秀提案奖」。

  「当前滥用医疗输液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严重伤害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大大增加了看病的经济支出。」吴历山认为,静脉输液一般用于治疗重症和危急病人,很少用于普通门诊。但现在普通感冒也大量以吊针治疗, 使用药物最多的是抗生素, 而且首选是贵药、猛药、进口药。

  吴历山分析认为, 造成目前滥用吊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医院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医务人员收入过低、药商推波助澜,也有病人和广大群众缺乏医疗常识、看病期盼「一针见血」「药到病除」,以及医患关系紧张等因素。

  吴历山建议, 要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必须有强有力的政府行为和财政支持,并在多次提案中提出许多具体建议措施。

  另外, 针对香港的「医生荒」以及外来人才考取香港医生执照的艰难, 吴历山多次在报章和电视台提到,香港需改良医生执照试的考试办法,提高合格率,这样做可以轻而易举在现成的医生人力市场找到人力补充,让较多非本地毕业医生考取被外界形容为「比登天还要难」的医生执照。

  他谈到, 这个考试的平均合格率低于5%,有好多年合格率甚至1%也不到,即100人考,能过三关的连一个都不到。「应该要严格,但不能从技术上刻意过份压低合格率」。

  目前, 吴历山正召集众多在香港考取了医生执照的医生来写一本关于在港考取执照的回忆录和奋斗史。

  执笔抒写爱国爱港

  由著名爱国侨领徐四民先生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海外侨胞和知名人士于1977年8月创办的政论性月刊香港《镜报》,35年来,一直秉承「振兴中华、诚实敢言」宗旨,做社会的公器。

  谈到担任香港《镜报》月刊的策划总监,吴历山表示,和之前专职做医生时不同,虽然多年来也会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但大多数是关于医疗方面的,而现在的工作涉及面甚广,包括政治的、专业的、社会的等等,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5 年来, 吴历山以传媒人、西医、中医等跨行业身份,经常在香港各大报章发表评论和政论性文章,并经常被邀上电视和电台节目评论时事和医学问题,因多年来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工作,服务小区和社会,2000年荣获香港特区首长颁发「小区服务奖」。而他所写的《谁能胜任香港未来特首》等多篇文章收录于香港新任特首《理想与责任──梁振英的竞选历程》一书中。

  回顾在港3 0 多年的历程,吴历山表示,现在的他还没有完全放弃当一个医生的责任,与此同时他决心与《镜报》同仁们一起,将继续书写爱国爱港的新篇章,为香港社会,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为两岸四地的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